昨晚文章没有改完
今天又好好修了下
这次 8000 字献礼
希望对你有用: )
你去年买的书,有多少本连碰都没碰过?
下的APP、报的课程、买的会员,有多久没打开过了?
2019年已经快过去四分之一了,年初定下的计划,开始行动了吗?
没事,我理解的。学习,尤其是长期的学习,实在是太困难了。
如何才能不费脑、不辛苦,像玩游戏一样,好玩又有趣地学习?
这恐怕是许多人的心声。
那么,究竟有没有办法呢?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这个问题。
前阵子看了一个 BBC 的纪录片,叫做《锻炼的真相》。
里面讲:传统的有氧健身方法,其实是很低效的,费时长、阻力大,效果也未必多好。为什么?因为人体会很快习惯和适应运动的节奏,这就导致了它很难起到刺激身体机能的目的。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组高强度运动,尽可能让心率接近最大负荷。然后休息10-20秒,继续下一组高强度运动。这就是 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法)。
它的原理是:让心率瞬间冲上去,再缓和一下,再冲上去……利用这种「冲刺」的方式,不断强迫身体去适应、调整,刺激身体机能。
需要指出的是:我并不是健康医学方面的专家,所以这套观点和模式是否有效,我也不知道。大家可以看一下,了解一下 HIIT,自行研究喔。
但使我深有共鸣的是:其实,这种思维方式,跟学习是非常相通的。
在学习理论中,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加工的程度和提取的难度,基本上成反比。
什么意思呢?你学一样东西时,投入的精力越多、越烧脑、越艰难,你就会记得越深刻,回想和调用时也会越轻松。
(智识营的同学们有没有同感?)
所以,我一向不崇尚背诵和重复这种传统的方式,因为它属于「机械加工」,本质上是不过脑子的 —— 你只是把同样的信息,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一遍、又一遍而已,并没有建立新的关联。
更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呢?叫做「深度加工」。亦即:去深入思考一个知识点的内在结构、逻辑联系、适用场景、外在关联,等等,最大程度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围攻」它,吃透它。
简而言之,就是去「使用」它,而不是重复它。
你加工的深度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许多朋友可能会问:所以,学习就注定了是反人性的吗?那我不看了……
等等,先别关掉。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加工深度,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过程一定是痛苦的 —— 实际上,它也可以很愉悦。
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看游戏。
好玩的游戏是不动脑子的吗?实际上,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真正优秀、经典、好玩的游戏,不但不是「不动脑子」的,而且对投入程度要求非常高。
为什么呢?因为好玩的游戏,其体验,一定源于「心流」。而费脑,或者说高强度的投入和努力,正是产生心流的必要条件。
依据不同的投入类型,我们可以把游戏分成三大类:
1)反应。这类游戏,需要实时观察周围环境,并快速作出操作和应对。最典型的就是各种射击、动作、即时战略类游戏。
2)策略。这类游戏,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性,对未来作出规划打游戏收入怎么样,并安排好下一步行动。典型如各种策略模拟游戏。
3)沉浸。这类游戏,需要代入角色,理解和接受其世界观,阅读、记忆大量剧情,探索故事线。典型就是各种角色扮演游戏。
游戏的玩法可以千奇百怪,类型可以随意组合,但好的游戏,对玩家的要求,基本都不出这三类。
回想一下:你什么时候会开始觉得一款游戏无聊?恰恰就是经历了大量的摸索,已经完全掌握「套路」,游戏在你面前毫无秘密的时候。
同样,好的影视剧,一定是充满信息量的。比如冰与火之歌、黑镜、九号秘事……错过一个细节,可能就会对剧情理解产生障碍。
实际上,真正不动脑子的娱乐方式 —— 比如瘫在沙发上,看各种劣质的综艺、真人秀、肥皂剧……是非常难熬的。工作间歇偶尔为之是放松,天天过这种生活,不出半个月,你一定会熬不住。
那么,为什么玩游戏,我们能够接受「费脑」「辛苦」,唯独学习做不到呢?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能够一边对一个游戏「投入」,一边又无法离开它?
很多人可能会说:因为游戏有即时反馈,但学习没有 —— 这是对的,但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今天,我想带你一起拆解游戏的内部逻辑,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
[注意:文中所有的「游戏」,均指单机游戏,不限平台,但不包含竞技游戏(如绝地求生、王者荣耀等)和大型多人网游(如WOW、剑三等),因为它们的核心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游戏为什么会令人不能自拔?
这是我总结的一套框架,叫做「目标-行为循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游戏的机制。
这张图比较复杂,它里面一共存在四个循环,我们逐一来解析。
1. 蓝圈:行为循环。也是最基本的循环。
把一款游戏完全拆解开来,它最基本的单元是什么?就是「遇到挑战 – 付出努力 – 获得反馈 – 克服挑战」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是打一个怪、做一个任务、完成一个关卡,也可能是下一步棋。一切遇到障碍、想办法解决障碍的过程,都属于「行为循环」。
这个循环中,又存在着两个内部循环。
1)挑战 – 努力 – 反馈 – 挑战:这是行为循环的主要过程。它可以让玩家感受到: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挑战、通过了障碍,从而激活「我真厉害!」的奖赏回路。
这也是游戏吸引人的核心之一。生活中,大量的行为,无论是学一门技能,还是坚持一个习惯,往往都要非常久才能看到效果。由于「时间贴现」的存在,我们会倾向于看重短期利益、轻视长期利益。
故而,即时反馈加奖赏,能够形成一个强大的钩子,把玩家牢牢地钩在游戏上。
2)努力 – 反馈 – 努力:玩家付出努力,除了克服挑战,还可以从反馈中收获经验,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好不好,可以如何调整。
这一点同样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为大脑提供「确定性」。
我们知道:大脑不喜欢不确定,渴望确定和稳定。而通过调整反馈,我们可以得到更多关于「行为」本身的信息,降低它的不确定性,这个过程同样会激活奖赏回路,让我们获得愉悦感。
这两点加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为循环」。
它会让玩家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 —— 这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2. 红圈:步进循环。
一款游戏,如果每一次「行为循环」都是一模一样的,恐怕不可能有人能玩下去吧。
所以,步进循环就发挥了作用:每一次玩家付出努力、打败敌人,都会面临一个新局面,而这个新局面是由玩家的行为所导致的。
这就会给玩家不断带来新鲜感,刺激玩家的大脑,让玩家一次次地面对「新的挑战」,再一次启动「行为循环」。
另一方面是随机性的加入。
随机性是游戏的核心之一。游戏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正在于随机带来的「未知」 —— 这是唤醒大脑的杀手锏。大脑会不断渴望着把「未知」翻开,让它变成「已知」。
可以说,行为循环的过程,就是一步步把这种「未知」变成「已知」,从而不断给予大脑快感。
举个例子:围棋最大的乐趣在哪儿?就在于布局到中盘之间。因为这个阶段,随机性最强,双方都有无数的可能性。
而到了中盘,局势基本已经明朗,就会变得沉闷起来。
游戏也是一样的。一旦所有的模式、套路都被摸清了,面临一个新局面,你都能预测到接下来的发展和应对,那也就是它失去生命力的时候。
由玩家行动带来的新局面,加上随机性,构成了全新、更大的挑战,继续激活「行为循环」 —— 这就是步进循环的作用。
3. 绿圈:动力循环。
前两个循环构成了游戏最基本的模式。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它需要一个「让玩家玩下去」的理由。
这就需要涉及动力循环了。
一款好的游戏,玩家的每一次「行为循环」,一定会产生「内生价值」。它会反过来产生「意义」,支撑起玩家的行为。
什么叫内生价值呢?如果把游戏看作一个系统,内生价值就是系统里的货币 —— 比如积分、金钱、收集度、成就……它标识出了玩家在这个系统中的「位置」,让玩家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成绩」。
为什么叫内生价值?因为这种价值,只在游戏世界里有效,出了游戏就等于零。但正是这个特点,牢牢地把玩家「抓」在游戏世界里。
可以说:内生价值是游戏设计的核心之一。像一些建设、经营类游戏,它们的内生价值远不止是「规模」和「天数」,而是造出各种千奇百怪、脑洞巨大的东西(比如 Minecraft)。这比游戏本身设置的参数有趣多了。
同样,这种「意义」,也不仅仅是游戏参数,还包括:对世界的探索,各种可能性的尝试,追求故事的完成度、好奇心……诸如此类。它驱动着玩家一次又一次地面对挑战、付出努力和行动。
像 RPG 游戏,它们的内生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是玩家确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影响了整个游戏世界」,比如:
这些,都是驱动玩家不断继续下去的驱动力。
4. 灰圈:目标循环。
最后是目标循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把步进循环和动力循环连接起来。
同样,它也分成两部分:
1)成长:玩家每经历一次「步进」,都需要给予可感知的、确切的成长,让玩家感知到「我有进步了」。
这种成长,可以是角色的成长,比如升级、变强;也可以是玩家的成长,比如更熟练的操作、对游戏更深入的理解,等等。
成长是「步进循环」的结果和延伸,它会给玩家带来强烈的成就感。
2)目标:一款游戏一定有一个终极的目标,一般来说就是通关、探索整个故事、完成最终的挑战,等等。
在游戏过程中,这个大目标会被不断分拆成小目标:通过第一幕,完成一张地图,揭开一点秘密……诸如此类。它是「行为循环」的对应,一个或多个行为循环,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一个小目标。
目标既是成长的结果,又是动力循环的原因。前者,角色成长了,才能进入下一张地图,探索更核心的玩法、故事。后者,完成一个小目标,不断逼近大目标,是产生动力循环的前提,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内生价值」和「意义」,为它们分别赋予价值和意义。
为什么内生价值会有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跟游戏的终极目标是紧密相关的,这样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
成长和目标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目标循环」,它将步进和动力循环连接起来,为整个系统制造了一个闭环。
这就是整个「目标-行为循环」,也就是游戏的核心逻辑。
拿我前阵子研究的一个游戏《杀戮尖塔》(后文简称SS),举例解释一下。
SS 是一款 Roguelike 卡牌策略游戏。它的目标是探索一座高塔,每一步可能会遇到敌人、事件和商店,而每一个敌人、事件和商店里的物品也是随机的。它只有一条命,不能读档,玩家通过打败敌人,获得卡牌奖励,构筑自己的套牌,最终打败最顶层的 Boss。
SS 的战斗是回合制。每回合,你会从已有的牌库中随机抽若干张牌,每张牌有不同的功能。你要依据敌人的意图,合理规划自己的出牌策略,尽量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击败敌人。
我们对应到「目标-行为循环」中,来分析一下:
每次遇怪,就是一个「挑战」。每回合计算点数,思考敌人策略,规划出牌策略,就是一种「努力」。
每次打败敌人,你就会上升一层,同时,遇到新的敌人或事件,这就是一个「新局面」,一个「步进」。
同样,打败敌人后打游戏收入怎么样,会获得金钱和卡牌奖励。金钱可以在商店里购买道具、药水和卡牌。道具可以提供各种被动效果,卡牌可以丰富自己的套牌,打出更多的组合 —— 比如连环叠毒、连环小刀、快速过牌……
一方面,这些构成了「成长」。奖励可以使角色一步步变强,应对更强的敌人,也可以使玩家对角色的操纵更熟练。
另一方面,SS 有一个特点:套牌不是一开始决定好的,而是在爬塔过程中,根据得到的奖励,实时调整的 —— 你要实时根据拿到的卡牌,考虑走什么方向,如何才能使卡牌的组合最优化。
这就是一个「内生价值」。打败最终 Boss 是一个目标,整个套牌的成型,也是一个「目标」。后者依赖于前者。因此,每一次的取舍、选择,都是在接近和达到这个目标,它会为打怪、奖励赋予「意义」。
至于随机性,就不用提了,这也是 Roguelike 的核心。
理解了这个框架,接下来,让我们把它迁移到学习里面。
如何迁移呢?它可以转化为这么一个框架:
详细解释一下:
1)问题导向
行为循环从「挑战」开始。同样,怎样学习最有效?一定是从问题出发。
一个具体问题,就是一个「挑战」。找到问题,思考如何去攻克它、进行尝试,并就是一个学习的「行为循环」。
———END———
限 时 特 惠: 萌心云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929444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萌心云立场!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